查看原文
其他

高校“灵活就业”有玄机。附:“灵活就业率”排行榜

2018-01-19 zhx 博雅数据库

大学生毕业后,除国内升学出国留学外,就是直接就业。就业工作分为4种形式:自主创业、协议就业、合同就业、灵活就业。

协议就业:指签三方协议(单位、学校、学生),具有法律效力。

灵活就业,与合同就业的区别就是,未签订劳动合同,指非全日制、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。

合同就业、灵活就业、自主创业:学生的户口、档案需要转回生源地。



近期,各大学陆续发布了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报告。

各大学的就业率均较上年略有提高,但仔细研究后发现:

就业率数据靓丽的背后,是部分高校的灵活就业率较上明显提高,尤其是北京高校增长幅度较大。

各大学本科生灵活就业率排列如下:

备注:很多学校没有上榜,因为该大学没有公开灵活就业率。


灵活就业率冠军:中国传媒大学,接近一半。

北语、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紧随其后。灵活就业率都在1/4以上。

灵活就业率最低的是: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大学等。

01

灵活就业率高,有两大特点:

一是财贸、语言类大学,灵活就业率高。

二是北京高校占据大部分位置。

02

灵活就业率如此高,原因是什么?

经仔细研究各校历年来就业去向报告,得出结论是:

一、传媒、财贸、语言类学校,灵活就业率向来较高,这是专业、职业特点造成的:①工作流动性大;②因为发展前景留北京,但这些专业难得到留京指标。

如,北外,2017届灵活就业率28.5%。2016届:合同就业9.4%、单位证明就业15.5%,累计25%。

中传,2017届灵活就业率45.8%。2016届:46.8%。



二、2017年北京严控人口指标。

如,法大,25.8%的灵活就业率,绝大部分(96.9%的权重)是由京外生源贡献的。

贸大,2017届本科生:京外生源留北京427人。其中,58人获得留京指标,369人无留京指标。

贸大在“协议就业”“合同就业”之外,还有个16.6%的“单位证明就业率”就是这么来的。

1、详情见→北大、清华学生生离开北京的背后:落户太难,去留尴尬

2、武汉、杭州、南京等新一线城市,出台了一些抢人政策,可实际并没有产生效果。毕业生挤向北上广,仍然是大趋势。


三、统计、发布初次就业率并不科学。

当前,慢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。

但是,慢就业≠不就业。

“慢就业”原因较多,其实无需过于紧张。“慢就业”让很多大学生可以更多地考虑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。

但学校为了追求数据靓丽,所以出现了大学生“被就业”和“被要求就业”的情况。👉因此,灵活就业率,其中一部分就是“被就业”率。

强烈建议取消初次就业率统计,调整为统计中长期就业率,且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的统计。

综上所述,灵活就业率有两部分组成:

1、不能落户。签不了三方协议,但又不想签劳动合同,只能“灵活就业”。

2、大部分拟深造、出国、考公务员的毕业生,被就业。因此去理发店盖个章,“灵活就业”。


附录1:灵活就业超过100人的大学


附录2:升学率超过50%的大学 四轮学科评估

附录3:抢人效果→南京 武汉 杭州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